渭南妇幼保健院 渭南妇幼保健院

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?如何科学预防?

时间:2024-06-19 08:35    来源:健教科  阅读次数:

一、手足口病概述

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,尤其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。此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,我国各地也全年可见。


二、病原学

\


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20多个种型,其中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。EV71感染易引起重症病例,且肠道病毒传染性强,易引起大规模流行。


三、流行病学


手足口病流行无地区性限制,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但夏秋季更为常见。疫情控制难度大,易发生幼儿园、村庄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。


四、临床症状体征

\

潜伏期:多为2~10天,平均3~5天。

出疹期:发热,手、足、口、臀等部位出疹,部分可伴有咳嗽、流涕等症状。

神经系统受累期:精神差、嗜睡、易惊等。

心肺功能衰竭前期:心率和呼吸增快、出冷汗等。

心肺功能衰竭期:心动过速、呼吸急促、血压降低等。

恢复期:体温逐渐恢复,神经系统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。


五、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


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神经系统受累期和心肺功能衰竭前期,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。重症高危因素包括年龄3岁以下、病程3天以内和EV-A71感染。


六、预防措施


做好儿童个人、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。家长应特别注意儿童的日常卫生习惯,避免与感染者接触,减少传播风险。

01 疫苗接种

接种EV71疫苗是预防肠道病毒EV71型手足口病的最有效手段。目前我国已将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纳入二类疫苗接种,建议家长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健康状况,尽早为≥6月龄的易感儿童自费接种,以尽早建立免疫屏障。

02 个人卫生习惯

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包括饭前便后、外出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洗手,避免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以及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

家长和看护人在接触儿童前、替幼童更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,都应彻底洗手,并对相关污物进行妥善处理。

03 家庭与托幼机构卫生

婴幼儿使用的奶瓶、奶嘴等物品,在使用前后都应充分清洗,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。

保持家庭及托幼机构的清洁卫生,定期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

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,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场所,以减少感染风险。

04 健康教育与宣传

加强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,提高家长和儿童的防病意识。

一旦发现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儿童的接触史,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。

编辑:健教科

返回网站首页

相关热词搜索: